李壮
受美国可能提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影响,日经225指数单日收盘大跌7.32%,报14483.98点,创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就在此前的5月20日,高盛在香港场外市场以每股5.5港元出售其持有的大约15.8亿工商银行(4.16,0.00,0.00%)(下称工行)H股,单日套现11亿美元!至此,高盛已经全部清仓工行持股。
从2006年入股工行到2013年全部清仓套现,7年中高盛在工行一只股票上狂赚280%。如果再计入工行每年大比例派现分红,高盛可谓赚了个盆满钵足。
遭遇外资减持的并非高盛一家,工农中建所谓银行系四大金刚,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原始境外股东的持续做空。统计显示,境外机构在四大行IPO过程中获得的原始股收益超千亿美元!
外资狂享IPO盛宴的背后却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落寞身影。
1999年为了处置四大行的不良资产,东方、华融、信达、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成立。
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100亿元资本金;同时,央行发布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向对口银行发行了10年期固定利率2.25%总规模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以收购四大国有银行1.4万亿不良资产。
高盛、摩根、美银、瑞银、德银……巨鳄们在一轮又一轮的讨价还价之后,将廉价四大行“原始股”收入囊中。
与此同时国内四大管理公司却在为如何支付债券利息而绞尽脑汁。2009年四大行债券到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回收了1.4万亿元中的近3000亿元,仅勉强够支付债券利息。
统计显示,在工商银行一只股票上,高盛赚了超过60亿美元折合约36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全国13亿人口每人送给高盛27元钱。四大行上市的不良资产由国家兜底,背后真正的买单者还是全体人民。四大行清理坏账后先把原始股卖给外国投行,普通投资者却只能溢价申购新股。外资坐享IPO增值收益,普通股民却承担了二级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
按照四大行以及管理层的说法,IPO是为了建设现代企业机制,为中国银行(2.94,0.01,0.34%)业腾飞打造基础。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四大行获得了多少实质性飞跃。
2008年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后,某区域国有大型银行高管不无感慨,“当时高层下达放贷指令,银行手里攥着大量的货币不知道该投向哪里!最后只能先进入拆借市场,在放贷项目甄别上也鱼目混杂。”
2010年起,传出地方债务危机濒临爆发临界点,市场揣测将推出类似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接盘机构,从四大行手里二次清理不良资产。
今年3月,博鳌论坛上,境外机构大肆鼓吹中国“崩溃论”。
就在监管层逐步放宽境外资金入境限制的同时,外资投行又在唱空中国经济,高盛更是彻底清仓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78,-0.03,-0.62%)、农业银行(2.73,0.00,0.00%)、兴业银行(18.43,0.09,0.49%)、民生银行(10.43,0.02,0.19%)等中资行则又无一例外的遭遇境外资金做空。投资嗅觉异常灵敏而又在中国大赚特赚的境外机构们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