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持续发酵的“钱荒”暴露银行(行情 专区)粗放经营方式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在内外部流动性新形势下,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重现。化解流动性危机,一方面需银行改善经营管理、练好“内功”;另一方面需有关部门推行改革,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作用。
此番“钱荒”暴露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薄弱等问题。银行需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外部风险升级和内部存款稳定性下降态势。
二是要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对行业影响。通过提升利率定价能力,动态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及建立同业定价协调机制等手段,促进资金有效运用。
三要控制好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既要积极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格控制房地产(行情 专区)贷款占比,也要管理好小微企业及私营业主等特殊客户群风险。
但是,从更长期效果看,需把资本逐利本性“关进制度笼子里”,否则在资金面“平静”下来后,在满足监管要求基础上的“加杠杆”又会重新上演。因此,从监管者角度看,需有更多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
首先,同业资产业务被认为是杠杆率抬升重要原因,但这些业务本身并不违规。除银监会需出台更多加强同业业务监管政策外,有业内人士建议,可设定同业资产风险敞口标准、总量限制及更多资本约束,更需管理部门建立相容的激励机制,将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纳入更加规范的轨道。央行在引导市场预期方面需发挥更多作用。
其次,在不改变监管模式和银行盈利模式的背景下,倡导加强流动性管理很容易流于形式。银行坐享利差,逐利性质决定其主动去杠杆意愿不足。银行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需央行深入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加强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应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缩小存贷款官方利率与金融及实体经济之间的利差,从而减弱银行利用同业资金和实体经济利差套利冲动。利率市场化更有利于银行强化同业资产风险管理能力。存款端利率上浮范围扩大将会显著提高银行吸收存款能力,从而有利于银行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贷款利率上浮范围扩大后,由于各类标准化债权资产利率变化更为市场化,目前为银行同业资金所青睐的具有较高收益、但流动性差的非标准债权资产扩张空间将减少,从而有利于银行管理同业资产运用过程中的风险。
二是应适时推出存款保险(行情 专区)制度。以存款保险为主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是金融安全网三大支柱之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银行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才能破产重组退出。如不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始终以自身信用为金融机构经营提供隐性担保,银行主动推进风险管理动力不足,利率市场化等金融领域改革推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还应看到,近年来金融机构加杠杆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加杠杆的过程。金融机构去杠杆化需实体经济去杠杆化才能推动。此外,如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的信用担保不被打破,金融资源仍无法实现“调结构”,各项市场化改革难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