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大资管扬帆不到一年,资管格局便开始出现变动。券商资管目前规模已接近基金系15年才打下的江山。
截至今年6月底,券商资管已达到3.42万亿元,距离基金3.49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不过一步之遥。
大资管的战火不仅仅在券商与基金之间点燃,刚迈入十万亿元时代的信托亦开始入局。在技术门槛较低的通道业务上,三者已展开正面交锋。
目前信托继续占据通道业务的制高点,但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鲸吞蚕食下,它也被迫让出了部分“蛋糕”。券商“逼迫”基金让出财富管理市场第四把交椅。
通道业务之战尚未决出胜负,另一个战场已燃起硝烟。随着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公募大门将向其他金融机构敞开。保险、券商、私募早已迫不及待地秣马厉兵、陈兵公募领域。大资管混战一触即发。
券商资管
“大跃进”
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114家证券公司的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达到3.42万亿元。
相比之下,在资产管理领域耕耘将近15年之久的基金总资产不过3.49亿元,其中包括2.52万亿元公募资产和9682.7亿元非公募资产。
更有业内人士透露,券商资管规模近一个月还在强劲增长,年内超越基金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意味着,在财富管理领域位次一直排在银行、信托、险资之后的基金,将很快拱手让出稳坐多年的座位。无怪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也大发感慨:“资产管理版图重构!”
券商资管壮大之神速确实令人瞠目结舌。2008年以来,券商资管规模虽年年攀升,但步伐一直较为稳健。据统计,2008年年底107家证券公司的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19亿元,2009年上升为1483.32亿元;其后两年,这一数字分别改写为1866.29亿元和2818.68亿元,年均增速略超46%。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2012年。当年券商资管从不到3000亿元起步,中期跃升至4802.07亿元,三季度进一步猛增至9295.96亿元,年底更逼近两万亿元大关,达1.89万亿元。
券商资管业务最近一年之所以大幅增长,与证监会对其创新业务和投资领域的松绑密不可分。
去年10月19日,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公布实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新政正式落地,券商资管的业务格局、游戏规则等得以重构,券商资管跑步前行。
不少券商的资管规模狂飙。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券商资管前三名分别为中信证券(10.32,0.20,1.98%)、国泰君安、宏源证券(8.94,0.29,3.35%),它们的资管规模均在1500亿元以上,中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更达到2508亿元。
尤以宏源证券的发展势头最为凶猛。借助银证票据合作,该公司资管规模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从2011年的45亿元激增至2012年的1654亿元,增幅超过35倍。
而经历了最近半年的拼抢后,券商资管的规模又跃上了新的台阶,达到3.42万亿元。据悉,业内资管规模最大的券商已经接近5000亿元,前三名券商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
3.42万亿元背后的争斗
“券商资管规模之所以激增,除了抢发大集合以外,关键还在于定向资管,也就是俗称的通道业务增长迅猛。”信达证券分析师杨腾一针见血地指出。
抢发大集合只是今年券商资管“大跃进”的一段小插曲而已。酝酿多年的新基金法今年6月1日颁布实施,正式拉开大资管时代的序幕,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将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竞逐风流。
为了顺应新基金法,今年2月18日,证监会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券商参与公募业务的门槛:有三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等。
其后,证监会3月底进一步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通知》,明文规定今年6月1日后,大集合产品将不再允许新设,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开展公募基金业务。
无论是为了获得开展公募业务的规模筹码还是赶搭大集合的“末班车”,总之券商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近半年猛增。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募集规模分别为899只、1466亿份,去年全年这两个数字也不过是225只、982亿份而已。
尤其是3月份以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出现了爆发性增长。3月、4月、5月各发行了132只、151只和343只,发行份额分别为306亿份、266亿份和371亿份。
但正如杨腾所言,相对券商资管上半年1.53万亿元的规模增幅而言,1466亿元的新发理财产品只是区区小数而已,通道业务才是券商资管规模增长的主力。
所谓通道业务,其实是银证合作的变体,主要是券商为银行提供资金过桥和资产出表的通道。
在证监会去年松绑券商业务范围之前,这种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的通道业务主要由信托来承担。但去年12月,财政部、人民银行、发改委、银监会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即463号文)限制政信合作后,刚获得通道业务进场资格不久且未受限制的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子公司因此获得监管套利的机会。
券商也把握住了机会,在短短大半年时间里,轻而易举地将不到万亿元的资管规模成功带到3万亿元平台上方,实现了资管业务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业内人士估计,其中近八成规模来自通道业务。
晚券商一步入场的基金子公司也不遑多让。截至6月末,基金公司非公开募集资产达到9683亿元,半年时间增长了2119亿元,超过了2012年全年增长额,其中大半增量来自通道业务。
目前已设立的逾35家基金子公司中,多家业务规模超过百亿元。如招商基金旗下招商财富成立3个月以来,已成立产品超过30只,实现资产管理规模150多亿元;今年4月20日方告成立的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更号称项目储备规模超过1000亿元,立项规模超过600亿元。
通道业务成首战场
通道业务俨然成为大资管时代开启后,各大机构间短兵相接的首个战场。
上海信[微博]托总经理傅帆对此也深以为然。他公开指出,目前泛资管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通道类业务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类业务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
据了解,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步步紧逼下,通道业务的手续费从原来银信合作时的3%。降到目前的0.5%。至1%。。
傅帆也提到,去年下半年券商资管新政出台,对信托最直接的冲击是通道业务的价格竞争,因为这几乎是各机构都能够进入的领域。
由于在各项业务上受到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蚕食,近年一直高歌猛进的信托业难免受到冲击,这在集合信托成立规模上可见端倪。
据好买基金统计,今年上半年集合信托的成立规模比去年同期减少17.24%。好买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介入后,对信托的通道业务会有一定的冲击,目前子公司的预期收益普遍更高,项目资质也不错,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很大。
但在平安信托综合开拓部经理史磊看来:“券商、基金子公司在项目和人员储备等方面还很不完善,加上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很多业务不像以前好做,大家有各自的玩法,哪个平台都会有一定优势。”
但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合围下,信托业规模还在不断攀升,稳坐财富管理市场第二把交椅。据好买基金引述权威机构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9.2万亿元,年中时估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
“由于政策原因,利率非市场化,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使得必须要有通道去消化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新增需求加上到期产品再融资的需求,支持信托规模持续扩大。”好买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在大资管的序幕拉开后,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也循着昔日信托业发展轨迹,摇身变作银行的“影子”,并借此重构大资管格局。但在其节节攀升的资产规模背后,通道业务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和显现。
“券商资管最大的风险点还是在于那些不知为何物的‘定向计划’里,沉淀了不少隐性风险,因为当初做的时候都是打着有银行暗保的招牌,但‘6·20’事件已经充分说明了部分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脆弱。”有券商业内人士直言。
基金子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加堪忧。由于资本金通常只有两三千万元,资产管理规模却在百亿元乃至数百亿元,一单业务动辄都在几千万元乃至数亿元,一旦某个项目出现问题,区区几千万元资本金根本无法覆盖其风险。
监管层早已密切关注通道业务的风险。今年2月20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正在部署的2013年度证券公司现场检查工作将重点关注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5月初召开的“2013年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进一步提出,证券公司应加快改变主要依靠通道业务进行扩张的模式,努力实现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差异化竞争,尤其要注意控制通道业务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6月底媒体爆出的“上海一券商资管陷10亿元低劣骗局”一事更充分揭示了通道业务的风险。
为了防范此类风险,中国证券业协会7月17日发布《关于规范证券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给券商的通道业务泼去一盆冷水。
下一个战场
通道业务混战正酣之际,大资管下一个战场——公募领域也开始迎来各方部队进驻。新基金法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后,不少符合资格的保险、券商、私募等迫不及待地递交了公募入场申请。
6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允许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保险机构等申请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为保险发起设立基金公司扫除了最后的障碍后,首批保险系基金公司开始酝酿破茧。
由中国人寿(13.08,0.04,0.31%)资产管理公司与澳大利亚安保集团旗下安保资本投资公司联手发起的合资基金公司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已经向保监会报备,正等待证监会备案。人保资管、泰康资管等也在秣马厉兵,向公募领域进发。
其他金融机构也不甘落后。多家券商已经为公募牌照奋战数月。今年年初,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就专门成立基金部门,积极筹备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中信证券资管的公募业务申请执行团队也在数月前完成组建。而在6月20日召开的中信证券股东大会上,《关于申请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的议案》已获准通过。
但由于券商申请公募牌照审核程序包括联合现场检查、机构部出具监管意见、申请人正式申报和给予批文等四个环节,目前相关现场检查的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这意味着券商获取公募牌照的首道关卡尚待攻破。
阳光私募方面,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玲早前亦已透露,星石投资已确定产品方案、投研模式与公募队伍,6月1日即着手申请公募资格,年内有望首发公募产品。
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正在积极开展公募业务,而重阳、朱雀、民森、金中和等符合发行公募条件的私募,则表示尚在观望之中。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虽然对门口的“野蛮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他们也指出,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潜力而言,公募基金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竞争加剧将加快优胜劣汰,利于行业发展。
由于在各项业务上受到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蚕食,近年一直高歌猛进的信托业难免受到冲击,这在集合信托成立规模上可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