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沪综指998点、1664点等中期底部基本具备以下十大特点:1、三个月以上下跌时间;2、跌幅较大;3、市盈率达历史底部水平;4、投资者情绪降至冰点;5、机构普遍看空后市;6、新股密集破发;7、管理层表态开始转暖;8、前期强势股出现补跌;9、阴跌变急跌,个股集体跌停;10、成交从持续低迷演变为上涨放量、下跌缩量。
不考虑更大时间跨度的下跌周期,仅从5月初沪综指自2453点开始的最新一轮调整计算,股指下跌时间已逼近三个月,跌幅达12%。
在估值方面,沪深300市盈率持续下行,16日为10.07倍,再度刷新历史新低,逼近10倍整数关口。
投资者情绪低迷。不论从持续萎缩的成交量还是7月初锐减的新增开户数,都反映出市场人气正接近冰点。
从机构观点看,尽管中期策略仍存分歧,不过经济难以实现V形反转已成共识,一些对下半年市场相对乐观的机构也认为趋势性行情难以出现,反弹高度有限。
虽然本轮调控的政策主基调仍为“预调微调”,但央行在一个月内两次降息的罕见频率表明货币政策正趋松动。上周温家宝总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的表态,再度释放财政政策加码的信号。
在近期股指不断创出调整新低的同时,以“吃药喝酒”为代表的消费类板块逆势逞强,不少龙头股迭创新高。自上周开始,这些板块盘中出现调整,虽然很快便卷土重来,但“强势股补跌”迹象隐现。如果这些品种抱团补跌,则预示底部构筑步入后期。
个股16日大面积跌停,一改前期指数下行、跌停股寥寥的结构性特点,“阴跌变急跌”的底部特征初露端倪。
相比之下,“新股密集破发”和“上涨放量、下跌缩量”特征仍不明显。尽管6月新股破发率明显上升,但7月以来上市的7只新股均实现“保发”,后市新股密集发行将对市场构成压力。
在量能方面,虽然持续缩量后,市场成交在6日和12日反弹中小幅放量,但13日和16日却出现上涨缩量、下跌放量迹象。量能飘忽不定反映投资者仍在犹豫,对下跌麻木、对反弹敏感的底部心态仍未显现。
对比可知,历史重要底部的大部分特征正相继出现,再加上三季度小周期经济改善是大概率事件、政策放松累积效应开始逐步显现等因素,基本可以确定,当前市场距离底部已为期不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16日加速下跌有助于倒逼市场底部特征全面现身,从而触发“绝处逢生”之势,促使股指最终确立底部、走出反弹行情。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投资者担心,结构转型导致的经济增速中枢下移将对股指“出底”构成长期压制。实际上,就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看,在经济转型中后期,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不妨碍其股市走牛。因此,A股等待的不只是“经济底”,更是投资者对经济转型成功和股市“赚钱效应”回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