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为何状况频出
岁末年初,市场千呼万唤的IPO开闸终于到来。然而,令人预想不到的是,新的发行体制下,与IPO相伴而生的却是高市盈率、老股套现、紧急暂缓、紧急措施等乱象。
一系列乱象,乍看起来问题出在高价发行。从已经公告定价的几家公司来看,30多倍到60多倍的市盈率超出很多市场机构的预期。尽管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高市盈率无可厚非,但当前的市场行情下,把市盈率定得如此之高,必然含有投机成分。高市盈率引发了高比例老股套现、暂缓发行、证监会紧急公告等连锁反应,让监管层和市场参与各方都陷入混乱和茫然。
在发行企业和中介机构看来,投资者对新股的热情是高定价的原动力。那么,投资者这样的狂热是否错了?IPO暂停一年多来,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股市兴趣渐减。作为久违的新鲜血液,新股以稀缺商品的姿态出现,必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更何况,A股市场历来有“打新”、“炒新”的传统,人们记忆中,新股还是稳赚不赔的低风险高收益产品。这些因素导致了新股不仅受到机构的追捧,也在网上申购中受到散户的热抢。
在利益至上的资本市场,规则才是至关重要的。除去超募与老股转让这个具体的漏洞之外,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在顶层设计上就有值得商榷之处。监管层引入老股转让意在增加首日股份流通量,引入券商自主配售意在让券商一手托两家制约其高定价的冲动。但是,A股市场两个不变的事实让监管层为美好愿望而做出的设计存在先天缺陷。首先,A股市场散户占主导的投资者结构没有变,即便是身为机构的基金公司也是大散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决定了整个市场投机氛围浓重,市场对新股无理性的追捧在没有惨痛教训的情况下不会改变。其次,我国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仍然是承销费占大头,IPO企业客户对券商更为重要,这使得券商很难在自己买方和卖方两类客户间实现平衡,价格博弈难以形成。这两个因素使得IPO重启初期的高定价成为必然。
由此,有着先天缺陷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很快就“状况百出”,承受不住舆论压力的监管层则不得不紧急出手干预,市场更加惶惶然。
资本市场纷繁复杂,各方利益纠结,观点碰撞剧烈,这尤其需要监管层保持定力,不为迎合任一方的利益而作出有失偏颇的决策,也不能为解决意料之外的问题而总是采取临时举措。否则,很可能让改革设计的美好初衷打了水漂。
新华社:IPO新规“打补丁”难防监管漏洞
暂停一年多的A股新股发行,在开闸伊始成为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眼中的“唐僧肉”。尽管利益各方通过高价发行、老股减持和网下配售的“哄抢”行为,遭中国证监会紧急监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IPO新规“打补丁”短时间内恐难防监管漏洞。
新股发行成“唐僧肉” 发行人承销商“哄抢”
截至1月13日,尽管还没有一家拟上市公司完成发行上市的最后一个步骤;登陆交易所,但是停滞一年多的新股IPO,在开闸后俨然成为发行人、承销商眼中的“唐僧肉”。
对于700多家排队已久的拟上市公司来说,IPO重启让大家产生了冲动,高价发行股一个接一个。记者发现,在目前确定新股发行价的13家拟上市公司中,从事工业阀门设计、制造和销售的纽威股份,发行市盈率居然高达46倍,而在其计划挂牌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
纽威股份并非孤例,此次IPO重启以来,拟上市公司高价发行成为普遍趋势。记者统计发现,13家已经确定发行价的拟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3.7倍。
与此同时,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关于老股减持的新政策,也让拟上市公司的股东们有了在上市前大举套现的机会,发行人纷纷推出老股减持安排。IPO重启以来,在已经进行新股申购的拟上市公司中,有9家公司在发行新股的同时,启动了老股减持。9家公司老股减持金额总计达到31.6亿元,而新股发行募集资金为29.7亿元,股东在上市前的套现力度,超过了上市公司实质融资的规模。
对于一年多来少有进账的券商投行部门来说,因为都没有IPO项目收入,因此抓紧在马年春节前做成一单IPO,似乎成为新股发行重启送来的大礼,难以割舍。
上周因老股减持数额巨大而被紧急叫停的奥赛康,其承销商兼保荐人中金公司,承销与保荐费总计达到3亿元。对于能拿到上市批文的发行人和承销商来说,越早完成发行上市风险越少。
投资者“哄抢炒新” 难度超北京购车摇号
除了希望高价发行能够迅速“致富”的发行人,以及盼望拿到巨额中介费用的券商投行,很多机构投资者甚至是个人大户投资者,都希望借着新股重启伊始的“热乎劲”,参与“炒新”大赚一笔。
在首批完成发行申购的4只新股当中,每只新股都有三四百家机构投资者参与询价,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令人吃惊。记者了解到,近期在北京举办的多场新股IPO路演,都吸引了众多机构参与,场面较为火爆。在我武生物(20.050, 0.00, 0.00%)的询价中,从每股15元到每股62元,竟然有499家投资机构进行了不同的价格申报。最终,这家公司的发行价定为每股40元,发行市盈率达39.31倍。对此,深圳一家参与新股申购的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对记者说,按照以往的规律,新股发行重启初期,很多新股可能会受到市场爆炒,因此很多机构都希望更多获配新股。
在1月9日晚间我武生物公布网下配售结果中,作为“批发”新股渠道的网下配售,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获配有限,但部分个人投资者却高比例获配新股,也引发业内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位普通投资者通过网上申购“打新股”的中签率可能仅有1%,最多两三千股,但如果是参加网下申购这样高比例中签,其中获利的差距十分巨大,涉嫌利益输送。
不仅新股网下配售争夺激烈,网上申购即“打新股”更是火爆。在已经公布网上申购中签率的4家公司中,中签率最高的纽威股份“中奖概率”也仅为1.774%,而最难中签的我武生物中签率仅为0.568%。
设法规避监管政策 新规“打补丁”难防监管漏洞
面对此前证监会出台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办法,“唐僧肉”是如何遭利益各方“哄抢”的?记者了解到,虽然上有监管政策,但利益各方也下有对策。
就在IPO重启前,证监会曾表示,一方面“将推动老股东转让股票,增加单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应量。老股东转让股票的多少本身也反映其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老股东卖得多,买方自然不敢报高价”;另一方面,“将把减持行为与发行价挂钩,限制发行人定高价。如果定价过高,上市后一段时间内股价跌破发行价,发行人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需要按承诺自动延长持股锁定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等专家表示,面对证监会此前的限制,老股东在发行前就大肆减持,找到了规避限制套现的渠道。另外,因为老股东可以高价减持,也就不怕上市后减持与定价挂钩,造成新股发行市盈率仍然高高在上。
对此,证监会于12日晚间紧急出台监管政策,采取对询价路演、网下报价投资者进行抽查,并规范发行市盈率等办法,希望给IPO打上“补丁”。
然而多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对记者表示,此举虽然及时,但却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堵上新股发行政策中的一些潜在漏洞,其中如何将老股减持与新股发行协调监管将考验监管层的智慧。同时,监管层还需要根据新股发行上市的全流程,对政策进行完善。
新华社:高发行市盈率引发市场不满 透视新股发行三大争议
新股开闸不久,市场即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对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提出质疑。高价发行是否合理?巨额老股转让是否有借道套现之嫌?券商自主配售是否涉及利益输送?这些问题成为市场争议的焦点。
高发行市盈率引发市场不满
从IPO开闸后首批发行的两只新股新宝股份(10.50, 0.00, 0.00%)和我武生物发布的中签率公告来看,超过百倍的网上认购和偏低的中签率表明投资者看好新股。但奥赛康72.99元的发行价,67倍的市盈率,远高于同期同行业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这引发了市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