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作者 马曼然/整理
中国3月份PPI、CPI数据出炉,通缩短期缓解。A股雄起沪指重回“4”时代。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增1.4%,连续7个月低于2%,3月PPI降4.6%,连续37个月负增长。对此,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微博]表示,3月CPI录得1.4%,吻合汇丰预期。PPI降幅收窄至-4.6%,主要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价格环比下行压力仍然明显,需求尚未企稳。CPI一季度为1.2%,为2009年以来最低,通缩阴影仍在。
而海通证券(27.44, 0.02, 0.07%)也认为,3月以来经济低位企稳,通缩短期缓解,但持续性依然存疑。周小川在博鳌论坛表示对通缩风险保持警惕,目前处于观察期,未来宽松政策仍值得期待。
受稳增长与货币政策宽松驱动,预计3月新增信贷1.2万亿,社会融资总额回升至1.6万亿。M2、M1回升(12.7%,5.9%),信用扩张与基础货币保持扩张,翘尾的贡献则大幅下降。
价格转折暗现:3月CPI弱于预期(1.1%E,一致1.3%),但物价波动回升成为趋势;未来看4月CPI将显著回升,经5月轻微下滑波动后,后续的回升趋势更加明显;3月PPI跌幅扩大(-4.9%E),“旺季”表现昙花一现,4月需求证伪价格弱势延续,至二季度中后期PPI回升迹象可能更加明显。
低通胀、宽货币,4000点之上,机构乐观情绪全面提升,其中最为吸引眼球的是华泰证券(30.60, -0.36, -1.16%)的“万点论”。华泰证券在策略研报指出,首先,国际资金进入5万亿;其次,从存款和房地产资金配置中转移进来的会有16万亿;再有,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理财资金会转移9万亿左右。大牛市刚开始,30万亿资金将分三波进A股,沪指将上万点。
券商乐观情绪全面扩散
作为这轮行情的多头代表,申万宏源(19.10, 0.02, 0.10%)最新策略报告指出,虽然新一轮IPO即将发行,但在增量资金及看涨情绪不断强化的氛围下,后市大盘仍将震荡走强。市场牛劲十足,投资者宜顺势而为,持股为主。牛市情结的日益强化,持股意愿不断上升成为推动大盘螺旋上涨的重要力量。
招商策略团队认为一个自我预期实现的牛市泡沫已经形成,当前市场尚未进入最疯狂的阶段,投资者不可忽视成长股的估值方法向市值标杆法切换的威力。能够终结牛市的只有货币政策方向发生重大转变,而这和实际观测到的参考利率出现上涨是两回事,投资者需要区分。短期来看监管层的“窗口指导”对市场是更大的风险,但这只能触发中级调整,不会改变牛市的步伐。80后新增散户的大量入场,可能会加剧新兴成长行业拉开和传统行业的剪刀差,但是这也为传统行业的预期逆转创造了更大机会。
方正证券(16.06, -0.01, -0.06%)则认为,首先,牛市并不意味着天天是阳线,而是趋势不断向上的过程;其次,牛市意味着上一轮牛市的高点一定会被突破;第三,牛市往往只有70%左右的股票涨幅能够与大盘同步;
花旗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计,上证指数今年二季度可能上涨至4500点。“两大因素引发人们对股市的投资热情,首先通过降息,政府暗示重心已经由结构性改革转向稳增长;第二,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冷却的情况下,资金必然流向他处。”
30万亿的资金要进来,那么现在进来了多少?华泰证券分析,应该差不多有5万亿的资金,这是根据融资融券余额1.5万亿反推出来的资金量,也因此未来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来,所以不要担心资金量,不要轻易说牛市结束。“我们在2013年提出上证到2022年上万点的预测是合理的,而且也并不激进。”华泰证券在研报中写到,5年30万亿的资金,对应目前20万亿左右的流通市值,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每年大盘上涨20%~30%。
虽然谨慎之声难觅,但越是牛市越要注意过热带来的急速风险释放,国都证券最新的策略报告称,市场继续放量上冲,短线加速冲刺阶段。政策降温意图明显,密切关注量能变化。市场加速冲刺阶段积累了巨量短线获利盘,技术性调整压力明显加大。市场短线风险已明显大于机会,稳健投资者需要保持一份清醒。
寻找估值洼地
在配置方面,对于新进场的朋友或新加盟的资金来说,方正证券给出的策略是,应着眼中长期的投资策略,既然6000点一定会突破,在4000点以下买300ETF获得50%的收益是大概率事件,“买入持有”又何妨?由于存在30%的股票跑输大盘的可能,因此买入指数ETF,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比如可以构建一个50%的300ETF,20%的红利ETF,30%的500ETF的组合,不妨至2016年底再检验组合的收益。如果想看得更远,还应辅之以市盈率PE作为参考坐标,目前主板的PE仅19倍左右,而且权重股一直引而不发,市场离疯狂还早着呢,大可不必自己吓自己,俗话说得好,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招商证券(37.29, 0.41, 1.11%)建议从寻找弹性最大的超预期的角度,当前相对更看好:一,自上而下阶段性仍然看好中上游周期性行业(包括建材钢铁有色煤炭工程机械稀土化工等)的预期修复空间;二,未来需要通过价格改革来创造盈利空间,吸引企业参与投资的细分产业链,包括铁路、水务、节能环保、管网等;三,自下而上布局传统产业在和自身业务相关的信息化领域的拓展,如农业家电纺织服装医药等。
作为新仓资金最好从攻防两个角度考虑,攻守兼备的蓝筹品种是新增资金的最佳选择。金融股逢低继续跟进;有色、电力、化工也可逢低关注;而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仍是中期关注焦点。此外,军工等题材股或反复活跃,可重点关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