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基调不变定向“补水解渴”
货币政策仍将剑指“融资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第2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59.5%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上升4.9个百分点。而对于下季度的货币政策,有45.8%的银行家预期为“趋松”,另外51.8%的银行家预期为“适度”。这一调查结果加上此前部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调整,让市场各方格外关注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筑底期,各项稳增长措施正开始显效,低通胀的环境并未改变,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围绕企业“融资难”问题精准发力。
稳增长措施“跑步前进”
从5月份经济数据来看,尽管经济已经展示出企稳苗头,但经济回升的基础显然还需要巩固。如今,随着2015年中国经济即将步入“下半场”,大力推进有效投资、严防财政资金“呼呼大睡”、力挺跨境电商健康发展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正在“跑步前进”。
对于“下半场”的形势,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课题组在其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稳增长政策的全面加码将使上半年超预期回落的宏观经济在三季度提前触底回升,进而缓和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压力。不过,由于刺激政策效果的强烈递减,四季度经济依然面临着持续强化的下行压力。
《报告》认为,当前经济正处于步入新常态后的艰难期,同时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以及经济增速筑底的关键期也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在疲软中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并将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在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看来,政府还是要在稳增长、控风险和调结构这3个目标之间采取平衡。他表示,经济增长下滑速度过快容易诱发某一个风险的爆发,而风险在不同因素之间具有传导性,所以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CPI涨幅已连续9个月处于2%以内,这让很多市场机构认为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仍有作为的空间。
“传统上讲,货币政策主要是进行总量调节,在结构性调节方面则受限较多。前期,我们在货币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和创新,但当前主要面临的难点是货币存量大、周转速度低、低效甚至无效的资金占压较多,而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差钱现象。”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企业“差钱”就一定要“大水漫灌”吗?多位专家表示,货币政策未来仍将延续稳健的总基调。“一方面,要控制货币总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优势,与货币政策积极搭配,从而实现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董登新说,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世界上最高,所以目前来看降息空间并不大,而降准则有一定空间。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朱海滨则预计,央行将会扩大定向宽松措施,比如抵押补充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措施,力求解决经济中的特别问题,如基础设施投资中的财政能力有限、新兴行业发展的支持举措不到位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中的潜在总体流动性波动等问题。
多管齐下寻找“水源”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化解企业“融资难”的征程中,与货币政策相配套的其他措施同样不可小觑。
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就用很大的篇幅为众多中小企业及创客们谋划着资金来源。例如,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放宽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限制,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等。
“我们目前解决融资难问题还有另一个根本性的思路,即发展好可以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董登新进一步指出,对于以创业者为代表的广大中小企业,要持续引导债权市场、股权市场形成合理支撑,特别是注重让私募基金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专家表示,初创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与信贷资金本身的避险需求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因此在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让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乃至境外资本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为广大企业“补水解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季末以及巨额7万亿元IPO冻结资金的影响下,近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一改此前宽松态势,中短期利率出现全面反弹。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流动性供求格局有所转紧,资金面可能已走过最宽松的拐点,未来资金利率难再回到5月份的绝对低位。与此同时,短期内,央行或扩大定向宽松措施,不排除有进一步降息降准的可能性。
上周,银行间市场中短期利率全线上涨,特别是由于季末时点因素,市场对于14天期、1月期资金需求较大,近期这两个品种Shibor利率涨幅也较大。
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上涨
本周,银行间市场中短期利率全线上涨,特别是由于季末时点因素,市场对于14天期、1月期资金需求较大,近期这两个品种Shibor利率涨幅也较大。
具体来看,当天隔夜Shibor上涨1.7个基点至1.121%;7天期Shi-bor上涨2.5个基点至2.11%;14天期 Shibor上涨 10.4个基点至2.704%,创一个月新高;1月期Shi-bor上涨4.1个基点至3.098%;3月期Shibor上涨3.9个基点至2.96%。更长期限的品种中,除1个月回购利率逆势跌15基点外,其余纷纷上涨,3个月回购利率更是大涨32基点之多。
虽然相比前几年的“钱紧”已然一去不复还,但是市场对于当前资金面还是十分担忧。在分析人士看来,本周资金利率整体反弹因素众多,其中季末因素、月度缴税、大行分红、地方债发行提速以及巨量新股IPO和转债发行,是本周资金利率整体反弹的几大因素,特别是巨量新股IPO.
央行或将加大宽松力度
根据历史经验,每年的6、7月份市场还将面临国企集中缴税及国有上市银行现金分红等资金需求,都可能对整体流动性产生负面冲击。2013年6月的“钱荒”,某种程度上也与上述因素叠加有关。“本次巨量IPO发行,拟募集资金和冻结资金量远超历次,创下历史峰值,届时市场可能难以保持此前IPO冲击时的乐观心态,叠加6月季末因素,将对资金面尤其交易所利率产生较大上行压力。”有证券分析师表示。
“第二批地方债置换方案出台,大量供给压力使得市场对未来资金面乐观程度也有所下降。”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必然会适时推出“补水”措施缓解流动性之危。在此之前,央行已经连续16次暂停公开市场例行操作。
分析人士表示,周二、周四央行有两次公开市场操作的机会可利用;另外,也不排除央行会提前降准、动用MLF等手段平滑资金波动的可能。“当前经济下行风险仍存,通胀回升仍遥遥无期,货币政策宽松依然是必须选项,6月或再降息降准。”(来源:江南时报)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在19日国新办召开的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今年已安排1494亿元棚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的基础上,中央将再增加100亿元补助,主要用于棚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常务会议17日决定,实施三年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三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060万套,改造的力度、规模都是空前的,前所未有。”王宁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棚改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从2008年到2014年,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在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就改造各类棚户区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改造规模、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通过几年的改造,几千万群众得到了实惠,房子大了、新了,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王宁指出,解决棚改资金瓶颈,关键还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近几年的棚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放了很多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的部署,今后要积极创新融资机制,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棚改工作的支持。一是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方式,开发银行依据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协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贷款。二是预算安排政府购买棚改资金不足的市县,要把省级政府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优先用于棚改。另外,在棚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主要推行特许经营等PPP方式。实施主体可依据特许经营协议等PPP合同进行市场化融资,开发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依据协议给予贷款。
针对前不久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法人和其它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方案》为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创造了条件,为信用信息的归集、交换和共享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统一信用代码为18位代码,包括了9位的组织机构代码、1位机构类别代码、1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6位行政区划代码,以及1位校验码,能够满足现在各种代码制度在管理上的需求。又与个人身份证号位数一致,也有利于将来在法人和自然人之间进行信息化管理。
连维良透露,从今年10月1日起,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的法人就要实行新的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其他的登记机构,在2015年底要全面实施新代码。原则上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旧码向新码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期内,旧码和新码可以同时使用。过渡期以后,所有的法人和社会组织都使用新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无论是赋新码,还是更换旧码,一律免费。(来源:人民日报)
曾经存在此消彼长 市场特征现各不同
楼市股市目前不存在“跷跷板”效应(市场观察)
18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初步测算,5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7个百分点、同比跌幅收窄。一线城市涨幅尤为明显。与此同时,股市沪指在5000点附近接连受挫,让市场各方纷纷猜测股市与楼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是否再度出现。专家指出,股市与楼市各有其内在的特征及规律,不应对市场波动过于敏感,甚至因此误读相关政策,从而对市场本身及参与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联动效应不再明显
6月18日,对于股市和楼市而言显然并不是色调相同的一天。楼市迎来了进一步企稳的统计数字: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20个和37个,各比上月增加了2个和9个。而对近期频繁巨震的股市而言,周四沪指以重挫3.67%的表现黯然收盘。
“跷跷板”效应出现了吗?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看来,这种说法只能用来描述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吴庆认为,股市和楼市曾经表现出“跷跷板”效应,但楼市已相对均衡,股市也并非处在吸金能力最强的时点,所以楼市、股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从历史经验看,“跷跷板”现象曾经存在。如2008-2014年期间,沪指从6100点跌至1600点,而商品房均价则从3800元/平方米涨至6323元/平方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股市和楼市作为两个重要的投资渠道,确实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目前的股市调整与房市转暖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那么密切。
风险收益有所不同
市场的规律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市场却各有各的不同。专家介绍,股市是指在为企业和资金提供一个公开对接的平台,而房地产除了有保值增值的投资功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实际居住功能。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人民币币值不确定性变强,稍有常识的投资者在调配资产时会更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毕竟把资产都押在房地产上会面临很大的变现风险。”吕随启分析,大资金的所有者往往并不缺住房,也不会盲目追加房地产投资,反而是很多中小投资者借股市盈利改善住房的诉求更大,他们面对股市调整时也更容易“追涨杀跌”。
另一方面,对于楼市回暖的“成色”,市场同样不乏质疑之声。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尽管累计销售面积跌幅连续大幅度收窄,单月销售回升明显,但5月底的库存仅仅减少了15万平方米,这与6.57亿平方米的总库存相比仍谈不上库存改善。另外,如果考虑到“在建未售”及“已批未建”这两大块库存的话,言及“库存压力下降”显然太早。
“房地产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者面临回暖的楼市时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上涨会不会持续;二是进行房地产市场投资甚至投机能否获得超额收益。”吕随启说。
误读政策危害市场
如此看来,楼市稍有回暖便衍生出的“跷跷板”说或许只是股市“躺着中的又一枪”而已。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就公开点评了当下的“政策市”心态,他表示,现在政府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被解读成是“挺股市”或“砸股市”,而这种过度解读乃至误读其实都是很荒唐的。
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为合理自住型需求“松绑”的楼市新政,还是规范融资融券及场外配资业务的正常监管,都是为了因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而采取的及时且有益的措施,政策的着眼点是保障中国经济在平稳中成功转型,同时促进相关市场的持久健康发展。需要警惕的是,误读甚至是恶意曲解政策的行为最终将会误导市场,并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伤害。
“其实,证监会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必须看到,构建成熟的市场参与者群体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积累与充分的市场历练,从而体验并了解市场本身的规律。”吕随启表示。(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